伦敦,2025年9月18日
发表于《渔业科学与水产养殖评论》的一篇全新同行评审论文,深入分析了循环性原则如何应用于水产饲料配方的原料选择。该研究由IFFO海洋原料机构技术总监Brett Glencross(葛柏峦)博士牵头,联合7位知名科学家及行业代表共同完成,强调可持续饲料与食品生产需采用更全面、整体的方法。
这篇题为《迈向循环性框架在水产养殖饲料原料使用中的应用》的论文已在线发布,链接为:https://doi.org/10.1080/23308249.2025.2552166。
论文以欧洲饲料制造商联合会(FEFAC)的循环性框架为基础,围绕四大核心支柱展开:
- 减少食品级资源作为饲料的使用
- 降低对土地资源的依赖
- 最大化本地原料的利用率
- 优化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
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实现 “同类比较” 的关键
葛柏峦博士表示:“推动循环性的核心动因之一,是提升饲料原料使用的可持续性。本综述表明,可持续饲料与食品生产完全可以采用更全面的方法,尤其是通过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通过应用一套通用且达成共识的标准,我们能够确保环境负担不会简单地从一种产品转移到另一种产品上。”
生命周期评估数据显示,海洋原料的碳足迹低于许多其他原料,降低其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会增加水产饲料的碳足迹。

如今的水产饲料由40多种原料组合而成
论文强调,当前水产饲料主要由植物性原料构成。过去20年间,这一转变使水产饲料对海洋原料的平均依赖度从25%降至9%,但同时也将全球水产饲料生产与农业领域更广泛的社会及环境影响关联起来,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加剧和碳排放增加等问题。
目前,海洋原料生产所用的原料中,超过40%来自鱼类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既来源于野生捕捞鱼类的加工,也来自水产养殖产品的加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带动由副产品生产的海洋原料产量增长。

开发循环饲料原料新来源的必要条件
循环饲料原料的开发需满足一项关键前提:必须经过完整的特性分析过程,包括消化率、生物利用度及供应稳定性评估。其商业化应用的总体目标应是:可供应量超过1万吨,且供应稳定、营养成分一致。作者指出:“如果一种循环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会削弱配制营养均衡饲料的能力,那么其生产便毫无意义。”
论文还探讨了从废弃物流中提取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如生物活性肽、鱼蛋白胨、海洋渗透调节物质等)的潜力,这类化合物可提升饲料效能。过去30年间,由于其含有的 “未知生长因子”,它们一直是广泛的研究对象。
论文呼吁价值链各环节开展协同合作与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