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O Logo

为何认证体系对水产饲料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本文由IFFO技术总监Brett Glencross(葛柏峦)博士撰写,首次发表在《国际水产饲料》2025年9月刊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整个食品系统的可持续性已受到严格审视。动物饲料是该系统中一个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块牛排、每一枚鸡蛋、每一杯牛奶的背后,都存在一条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动物饲养方式相关,水产养殖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动物饲料认证体系正逐渐成为确保这些供应链符合环境、伦理及安全标准的重要工具。随着全球对动物蛋白需求的上升,饲料供应链所承受的压力只会不断加大。若此刻不确保原料的可持续采购及负责任的生产方式,长期后果将十分严重 —— 而认证体系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

那么,认证体系究竟是什么?认证体系为生产商、加工商及供应商制定了需遵循的标准与操作规范。这些标准的制定基于一系列标准,并吸纳了供应链中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如生产商、加工商、零售商及非政府组织)的意见。随后,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会对这些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在饲料领域,认证可用于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原料的负责任采购、降低环境影响、保障公平劳动条件等。水产养殖领域知名的认证案例包括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认证与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认证。其中部分认证的标准包含饲料相关内容,另有一些认证则几乎完全聚焦于饲料原料,例如 MarinTrust 认证及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RTRS)认证。

饲料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可追溯性。许多饲料原料(尤其是大豆和棕榈油)来自森林砍伐风险高、社会冲突频发的地区。这些原料在送达饲料厂前,往往需经过复杂的国际供应链流转。认证体系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追溯方法,可将这些原料溯源至原产地,确保其符合既定的可持续标准。这种可追溯性构建了问责机制。在缺乏独立验证的情况下,“可持续” 或 “无森林砍伐” 等宣称往往容易提出却难以证实。认证体系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让消费者、监管机构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相信,可持续承诺并非营销噱头,而是具备一定透明度及独立评估背书的实际行动。

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认证只是 “走过场”,但实际上它是推动行业持续改进的机制。许多认证方案设有分级绩效标准,或要求企业接受定期复核审计。这为饲料生产商铺设了一条循序渐进采用更优实践的结构化路径,同时也能激发创新 —— 企业为满足不断更新的标准、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会主动探索新的方式。此外,通过整合经认证企业的运营数据,这些体系还能识别行业共性挑战及全行业层面的改进机遇。

在当下愈发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认证可为企业打开市场大门。零售商与食品供应商面临来自投资者、监管机构及消费者的压力,需确保其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均符合可持续要求。如今,许多企业要求供应链中使用经认证的饲料原料,尤其是大豆、海洋原料等被视为高风险的原料。因此,认证成为市场准入的 “通行证”,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尤为如此。此外,经认证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中可获得价格溢价,这为饲料生产商投资可持续实践提供了明确的经济激励,形成 “可持续性与盈利能力相互促进” 的良性循环。

然而,认证体系并非没有局限性,例如小型生产商面临的成本门槛、审计标准不统一、对部分关键可持续议题覆盖不足等。这些问题均合理且值得重点关注,但解决方案并非彻底摒弃认证体系,而是对其进行完善。遥感技术、基于区块链的追溯系统等创新手段有助于弥补部分缺陷。各利益相关方需协作提高标准,确保认证体系的包容性,并增强其透明度。因过程艰难而彻底放弃认证,无异于 “因路途崎岖而丢弃指南针”。全球粮食安全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的可持续性。认证体系虽非 “万能药”,却是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分散的行业提供了结构化框架,推广了最佳实践,并为构建信任提供了必要的透明度。推动这一转型所需的工具、标准及问责机制,正蕴含在认证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