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O Logo

看不见的浪潮:为何可持续性与碳足迹分析必须改变我们的餐盘 —— 从鱼类消费开始

本文由IFFO技术总监Brett Glencross(葛柏峦)博士撰写,首次发表在《国际水产饲料》2025年7月刊。

选择吃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其意义远不止于个人口味和营养价值。在气候危机日益逼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我们的饮食选择与地球健康的联系愈发紧密。这种联系在海产品生产领域尤为关键,却也常常模糊不清。在这一重要的食品领域,忽视可持续性和环境足迹的重要性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长期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这种紧迫性源于当前食品系统所产生的不可否认的影响。从广义上讲,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推手。尽管陆地农业在这些讨论中理所当然地占据了大部分关注,但水产领域同样面临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海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但若不密切关注其可持续性和碳足迹,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加剧气候变化。

碳足迹分析为我们理解食品的真实成本提供了关键视角。它细致追踪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排放量,从养殖或捕捞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到运输、加工、包装,甚至废弃物处理。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食品生产,能够揭示我们的选择背后所带来的环境负担。例如,传统养殖的牛肉通常比捕捞和水产养殖产品的碳足迹高得多,这源于牲畜排放的甲烷以及与牧场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样,不同的捕捞和水产养殖方式,其碳强度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鱼类采购方面,碳足迹分析也能凸显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以能源密集型的底拖网捕捞为例,这种方式用大型渔网在海底拖拽,其碳足迹通常远高于针对小型中上层鱼类的围网捕捞等更具选择性、能耗更低的捕捞技术。此外,海产品经长途运输(往往需要冷藏空运以保持新鲜)会显著增加其碳足迹,而相比之下,散装海运则高效得多。这也体现了规模效应 —— 大规模作业往往因其单位影响对应的产量更高,而拥有更低的碳足迹。

水产养殖常被视为避免过度捕捞的解决方案,但它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可持续性和碳足迹问题。尽管水产养殖能缓解野生种群的压力,但管理不善的养殖活动可能导致栖息地破坏、鱼类排泄物和化学物质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疾病向野生种群的传播风险。此外,如今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为农作物,而饲料已被证实是水产养殖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饲料原料中野生鱼类产品的占比已降至全球不到 10%,但仍需继续开发藻类油或海洋副产品等替代饲料来源,这些都有望降低碳足迹,推动产业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的知情权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可持续性原则和产品碳足迹的影响,个人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选择经 MarinTrust、海洋管理委员会(MSC)或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等知名机构认证的鱼类产品,意味着这些产品符合严格的环境、社会和可追溯性标准。通过精心规划和妥善储存来减少海产品浪费,也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海产品系统。此外,充分利用鱼的各个部分 —— 鱼头、鱼骨、内脏以及鱼肉,既能最大化其在食品系统中的价值,也能为捕捞者带来更多回报。

食品行业本身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餐馆和零售商可以优先采购可持续海产品,并向消费者透明地传达其采购流程。投资于供应链可追溯性,与渔民和水产养殖者合作采用更可持续的方式,这些都是关键步骤。向海产品行业及其下游供应链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至关重要。在许多情况下,海产品的可持续性表现远超人们的想象,它是全球生产的最可持续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

忽视饮食选择、地球健康与粮食安全未来之间的关联性,是一场危险的赌博。海洋作为重要的碳汇和数十亿人的食物来源,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践行可持续性原则,认真分析食品(尤其是我们消费的鱼类)的碳足迹,我们可以开始引领这股 “看不见的浪潮”,迈向一个更具韧性、更环保的食品系统。